欢迎来到中国航空航天化工网 ! 

[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 - 8273 1800

当前位置:航化首页 > 航化资讯 > 行业资讯 > 导引头:导弹的“火眼金睛”

导引头:导弹的“火眼金睛”

来源:导弹发表时间:2024-10-21 15:03:06浏览量:2579

导弹被誉为“战场上的猎鹰”,而导引头就像是导弹的“眼睛”,帮助导弹锁定并精准地攻击目标。随着科技进步和军队需求拓展,导引头的类型越来越多,工作越来越智能化。

导引头的工作原理并不复杂,但非常巧妙。简单地说,各种传感器负责收集目标信息,包括图像、热量、电磁波等,然后将这些信息传输给导弹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会分析信息,计算出目标位置、速度、方向等参数,并指挥导弹飞向目标。

形象地比喻,导引头就是“聪明的侦探”,收集线索(目标信息),进行分析和推理(控制系统),最后确定嫌疑人(目标)的位置,并指挥警察(导弹)实施“抓捕”。

导引头的类型很多,各自拥有独特的“视力”和“观察方式”,以便应对不同的战场环境和目标。

红外导引头通过探测目标发动机喷管、尾焰及目标表面气动加热所产生的红外辐射,获取导引信息。这个过程类似眼睛观察外界,但红外导引头的“视力”更敏锐,能够在复杂战场环境中准确地捕获目标。它就像拥有“热眼”的猫头鹰,在黑暗中也能察觉目标的热量分布。其作用距离不仅与目标的红外辐射强度、光谱特性相关,还受到导引头灵敏度和外部环境气象条件影响。其中,目标发动机喷管的排气温度和尾焰是影响红外导引头探测距离的关键因素。

以美国AIM-9空空导弹为例,因红外制导方式和特殊舵面,它被称作“响尾蛇”,其导引头升级过程体现了军用红外导引技术的进步:第一代AIM-9B的导引头采用非制冷的单元硫化铅探测器,仅能感应到飞机尾喷口的红外辐射,作用距离约为5公里,而且跟踪不稳定,必须严格遵循轴线瞄准目标,无法与机载雷达等设备随动;第二代AIM-9D的导引头升级为制冷单元硫化铅探测器,灵敏度显著提高,对目标尾后作用距离可达8~10公里,跟踪范围扩大至轴向±20度左右,导引头体积也显著减小;第三代AIM-9L的导引头采用制冷锑化铟探测器,基本上实现全向探测飞机,最大作用距离超过20公里,初步具备了抗人工干扰能力,可与机载雷达、头盔瞄准器随动;第四代AIM-9X的导引头具备红外成像探测能力,信息处理全数字化,灵敏度和空间分辨能力大幅提升,迎头探测目标和抗干扰能力显著增强。

雷达导引头的原理同样简单:发射电磁波并接收目标反射回来的信号,进而测定目标的位置、速度、方向等。不过,这个过程背后蕴含着复杂电子技术和精密算法支持。

雷达导引头的工作流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步骤:首先是发射,即雷达导引头发射电磁波,如同探照灯的光束,“照亮”前方;接下来,即电磁波遇到目标后,一般会被反射回来,被雷达导引头接收;最后是处理,即雷达导引头接收的信号经历放大、滤波、检测等复杂流程后,被提取出有用信息,形成制导指令。

目前,军用雷达导引头技术不断精进,应用非常广泛。比如,新一代空地导弹往往配备了先进的毫米波雷达导引头,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等优势,能够在复杂环境中全天时、全天候进行目标分类和识别。新型反辐射导弹也完成了导引头升级,可以“捕获”现役雷达大多数工作频段信号,即使敌方雷达临时开机/关机,仍有望将其锁定并摧毁。

作为导弹的“火眼金睛”,导引头帮助导弹在越来越复杂的战场环境中准确地锁定目标。随着科技进步,导引头的性能不断提高,未来必将更加敏锐、智能、灵活。


分享
微信分享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分享
收藏

关键词: 航空 导弹

免责声明:航化网出于分享有价值信息和促进知识传播的目的转载此文章。我们对文章内容和观点保持中立,不代表赞同其立场。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已尽可能注明来源和作者。若您认为您的权益受到侵犯,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